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环球市场 > 财经 >

影响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的人,都在谈什么?

2014-10-31 16:54 来源: 未知 
摘要: 2014年10月30日,在上海市金融信息服务专业委员会、上海市网络信贷服务业企业联盟指导下,由上海证大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证大财富)主办的上海互联网金融发展论坛在喜玛

2014年10月30日,在上海市金融信息服务专业委员会、上海市网络信贷服务业企业联盟指导下,由上海证大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证大财富”)主办的上海互联网金融发展论坛在喜玛拉雅酒店举行。

1

行业协会、征信机构、高校、传统金融机构以及互联网金融企业专家、高管齐聚一堂,聚焦互联网金融新生态,探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以及互联网金融环境下的征信体系建设。

证大财富董事长贺牧认为只有携手、创新、持续、自律才能共建互联网金融的未来,他提到互联网金融未来的竞争点在于模式的创新,资源的跨界整合和服务的深度整合。就像余额宝将货币基金和第三方支付账户进行了深度的服务整合,这样的整合创新可以为互联网金融带来更多机遇。

在论坛举办的同时,证大财富与积木盒子、挖财、新浪微财富、搜狐搜易贷等平台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

据贺牧透露,证大财富也很欢迎并且正在尝试和探索与银行的合作,比如证大财富正在和一些银行合作助贷业务,帮助银行把贷款放出去,帮助银行做贷前、贷中、贷后的管理,这些都在探索尝试中。

贺牧在看好互联网金融的同时,认为互联网金融改变的是金融销售和获取的渠道,并没有改变金融的本质,而且可能因为互联网的参与,会让金融风险放大,因此更加需要更适合的专业的风险控制体系和策略来确保金融安全。

贺牧认为互联网金融的真正繁荣,需要建立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需要更多的机构参与,只有形成生态系统,才能真正建立起新的金融格局。

论 坛上,上海资信有限公司副总裁祁勇祥发表主题演讲《互联网金融与征信》时提到,目前上海资信网络金融征信系统(NFCS)采集的借款人数以月均20%的速 度爆发式增长,月均新接入P2P机构约为30家,日均查询超过3000笔,查得率约为20%,累计相关贷款金额达到155亿元。

2

目前,NFCS累计签约机构283家,报数机构累计111家,系统收录的借款人共42.43万人,黑名单人数共12452人,成功入库数据585.15万条,为53家企业开通了全量查询权限,证大财富是其中首批授信的单位。

上 海资信有限公司副总裁牛路辰在谈到与证大财富的合作时说,希望通过上海资信NFC的不断完善,在风险防范领域为证大财富提供更好的服务,更加紧密双方的合 作。在目前行业的规范标准尚未清晰、发展方向尚未明朗之时,更需要证大财富这样的探索者与开拓者,在创新奋进的同时,也为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起到示范与推 动作用。

波 士顿咨询董事经理何大勇在论坛上提到了未来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的新动力、新格局和新战略,面对未来,他针对不同的互联网金融参与者提供了不同的建议:大中 型银行要转变思维和机制;小型银行要谨防被进一步边缘化;保险业应利用数字化工具,围绕风险对冲的核心进行创新;券商需要探路互联网综合理财平台;基金公 司要做卓越的产品提供商;对于互联网公司而言,基础设施的争夺是下一步可能的焦点,同时关注各家的差异化发展;因互联网诞生的P2P等新业态,最大的变量 在于监管环境的完善和信用体系的成熟,垂直化是可能的方向。

互 联网对传统经济的渗透程度不断加深,正在开启金融变革的新时代。传统金融机构是互联网金融的有益补充。互联网金融创造了共生与竞合的业态环境,深刻改变了 传统银行业发展格局。传统金融机构由于拥有资金供给、客户资源、风险把控、信用等方面的优势,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将已有优势与新兴技术更有效地结合,获 得新的发展机遇。互联网金融机构也可以借力传统金融机构的天然优势提升自己,建立清晰的竞合策略,赢得先机。

在 互联网金融迅猛发展的同时,由于监管主体缺失、信用体系不完善等原因,引发新的金融风险,做好风控,俨然已成为P2P平台在激烈竞争中占得先机的关键一 环。部分具有代表性的P2P企业也在尝试构建各具特色的网络贷款风险防控体系,为互联网金融信用体系建设积极探路。证大财富的信用模型专注基于“人”的审 核,有别于其他机构基于“物”的审核。无抵押无担保,通过“劳动力价值理论”和小额分散理论,构建出证大财富独特的风控体系。目前有不少P2P机构正在往 数据互相共享方面努力,以期实现征信对接;但要完全打通征信环节,尚需较长时间。

在 互联网金融的大背景下,证大财富已经与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上海交大安泰经管学院等高校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同时期待能和更多高校开展深入的战略合作,在 商业人才培养和金融科研开发等领域获得长足发展,创造更多的财富和价值。校企双方将搭建产学研联盟、共建实践基地和合作人才培养,多角度、全方位促进研 究、教学和实践的充分融合互动,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实现和完善培养结构的战略调整,共促商业文明协同进步。

3

未来,需要政府相关部门、行业协会、征信机构、高校、传统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机构等协同合作,共建更稳定、可持续性发展的互联网金融新生态。

【环球财经网-www.do1news.com
最新文章
资讯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