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环球市场 > 财经 >

全球1000强公司十年淘汰70%:财富挪移的中国机遇

2016-01-15 16:34 来源: 环球财经网 
摘要: 从1973到1983年,全球1000强公司换了350家,而从2003年到2013年,这1000家换了712家。全世界的产业格局正在加速颠覆 过去这一年,王煜全很忙。 他在太平洋上空来回穿梭,把几十家美国公

  从1973到1983年,全球1000强公司换了350家,而从2003年到2013年,这1000家换了712家。全世界的产业格局正在加速颠覆

  

 

  过去这一年,王煜全很忙。

  他在太平洋上空来回穿梭,把几十家美国公司的创始人拉到中国,又把几十位中国企业家拉到了美国。

  往返来回,只为做一件大事。

  王煜全是海银资本的创始合伙人。过去几年来,这家基金一直低调地在全球进行前沿科技创新投资,并成绩赫赫。

  2015年1月以来,海银资本开始全力推动中国资本对海外前沿高科技企业的关注与投资,同时联合与国务院参事汤敏、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薜兆丰等专家,在国务院、工信部、广州工信委等各级政府支持下,试点这些企业与中国制造的落地合作,甚至总结出了一套具有开创意义的积木式创新理论。

  在他们看来,中国资本大规模走向海外,联手海外高新企业拉动中国制造,将成为中国实现产业升级转型,拥抱世界变化的机会的关键机遇。

  "这轮机会我们不容有失,"王煜全说,"如果错失一个先进科技,可能不是错失一个企业,而是错失一个产业。"

  如今一年过去,从太阳能硅片新工艺,到像钢铁侠一样的"外骨骼",从让盲人感知世界的"未来眼镜",到让中风患者康复的新设备,从为电子产品斩断最后束缚的无线充电,到拥有以假乱真笑容的机器人……在他的推动下,越来越多即将颠覆未来的前沿领域技术,都已正在中国悄然落地。

  局渐开,势渐成。

  一、错路

  中国人很有钱。成群结队的中国人跑到海外买包、买表、买房,早已四海闻名。

  做海外投资的人也不少,最近几年来,长年往返中美的华人投资者已经越来越多,渐有泛滥之势。

  但在王煜全看来,很多中国人一说海外投资,就是去硅谷,就是去以色列,参加中国人组织的活动,投当地互联网公司。这样的路数,并不对。

  第一,硅谷的创新被神化了,创新其实在更多地方。

  第二,中国人在当地还不是经营最高层。创业我们不是主流,我们跟印度人还有差距。

  第三,投互联网是危险游戏,那里面缺少知识产权,很容易被别人覆盖,死亡率非常高。

  那么,中国人到海外应该投资什么?

  他的答案是,投资拥有高科技知识产权的未来领军者。

  比如一家新兴的无线充电公司WiTricity,只有70多个人,却已经拥有了90多项核心专利,并已经跟戴尔、本田等巨头建立合作,即将为全世界的电子产品剪断最后一根线的束缚。

  与传统的产业不同,这些公司正在高速成长。

  在这些新兴领域,产业链的发展是同步推进的,比如载人航天,有人研究运载工具,另外有人研究小行星捕获的技术。一旦运载工具成熟,整个市场都会迅速展开。

  这让产业的发展周期大大缩短。

  王煜全做过一个测算,从一个实验室产品做到研发结束,做到有产品上市,大约需要5到8年,差不多1千万美金的投入。基本上还需要5年到8年的时间去培养市场,就可以在某一个市场里面取得垄断的优势。

  这意味着,一个产业从起步到市场格局稳定,大体需要10到15年。

  如果在一个目标市场错失一个机会,那么只需要10到15年,新兴企业就可以改变整个行业格局,并形成新的领导者甚至垄断者。

  二、变革

  过去30年,中国经济腾飞最关键的发动机,是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使中国企业可以拜世界500强为师,学制造能力,并与这些企业合作,逐渐建立起一个强大的世界工厂。

  但现在,全球市场不景气,中国的世界工厂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

  "时代已经变了。"王煜全说。

  根据他的统计,从1973到1983年,全球1000强公司换了350家,而从2003年到2013年,这1000家换了712家。

  与此同时,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到现在,美国的小公司从基本上不做研发,在所有公司研发费用的占比不到5%,提升到了20%以上。而大公司的比例则在同步缩小,从超过一半缩到了35%,

  这意味着什么?

  创新企业正取代大公司,成为新的科技创新龙头。

  尤其是1980年开始施行的《拜杜法案》,让政府资助产生的科技专利,可以灵活地向企业转移,并付诸商业化,大批由企业家与发明人组成的科技创新企业由此快速发展。

  "这个趋势,正在形成一个全球风口。"王煜全说,这一类小的创新企业将以搭积木式的集群协作,干掉过去的跨国企业,在未来数十年内覆盖全球,成为新的经济形态大势。

  这是中国面临的机会,也是中国面临的挑战。

  机会在于,中国拥有这些创新企业所需要的,更强大、更低成本的制造能力,以及足够庞大的市场。如果抓住,则有望为中国制造业的重振打开突破口。

  而挑战则在于,如果中国在这个风口期内缺乏作为,窗口会在10年以内彻底关上,中国将错失历史机遇,甚至被全球产业拉开致命差距。

  一个反面教材就是特斯拉,由于没有赶在早期参与,中国已经错失了它的市场蛋糕分配。

  三、行动

  看清楚形势之后,王煜全开始行动。

  从2013年开始,他开始在全球范围内的多个前沿领域展开筛查,梳理产业趋势、实力分布,并进行产业性、系统性的布局。到2015年底,他已经在海外投资超过20家前沿高科技公司。

  2015年1月份,王煜全与汤敏进一步决定,借全球科技创新的变化东风,推动中国的制造企业和国外的科技企业对接。

  他们的创新思路,获得了政府决策层的肯定与支持,也受到各地政府的一致欢迎。

  2015年5月,海银将10多家投资的美国企业创始人请到中国考察,与中国制造业展开对接。广州工信委等地方政府,就积极组织当地企业和美国企业系统对接,帮助促成了多起国内外企业的深度合作。

  如今,只用了半年多一点的时间,就已有多家公司和中国产业界开始实质合作。

  比如研发电阳能硅片生产工艺的1366公司,它的工艺可以大规模降低硅片成本,甚至可能将太阳能发电的成本降到与传统发电方式相同的水平,甚至更低。据王煜全透露,1366的产品目前已在天合能源试点,且数据非常理想,未来更有可能在中国大规模设厂。

  还有一家公司Cerevast做的是中风治疗设备,现在也要把主要业务搬中国来,重点为中国的中风患者提供服务。

  还有Wicab,可以帮助盲人感知世界。最近,海银资本刚帮它融了一轮资,马上要到中国设厂生产,它的价格将进一步下降,造福更多的盲人。在这之前,Wicab已经跟北京市盲校合作了差不多一年的时间,利用这个设备,一个盲人孩子一天可以学10个汉字。

  目前积极跟WiTricity谈的中国商家也很多,不管是汽车厂商、电子设备还是还是在更多的领域,都已有中国企业与该公司商谈合作。

  比如Rex Bionics公司,它们的产品是像钢铁侠一样的"外骨骼",能够帮助下肢完全瘫痪的人恢复直立行走。即使是下肢完全瘫痪的人,不需要别人帮忙,自己扣上扣带,晃动摇把,就可以利用外骨骼自己站起,自由行动。这个产品未来将有望在中国落地生产。

  还有Hanson Robotic公司开发的世界上面第一个真实模拟人类表情的机器人,拥有特殊皮肤,以及40个牵动马达,能够做出各种复杂表情,这是目前这个领域技术的世界纪录。目前,该公司目前也已基本确定在中国量产。

  这些,都让王煜全觉得特别欣慰。

  "中国确实能够帮助世界最先进的这些小的创新企业提升自己的速度,提升自己的能力,这个时候就是变成了一个双赢。"他说,现在他在国外跟人谈项目,也变得越来越容易,因为海银的投资意味着,制造问题和市场问题的迎刃而解。

  四、执念

  王煜全希望,更多的中国力量,能因这个全球风口而受益。

  现在,他正在各个场合反复高呼一个口号:美国科技,中国创新,全球市场!

  在他看来,美国只是新一轮的积木式创新发源地,会扩散到全世界。

  "这将是一场战争,但不是中国跟美国的竞争,而是中小创新企业与跨国企业的战争。小的创新企业将通过生态创新,协同创新,积木式创新这种做法把大企业干掉。而我们要做他的同盟军。"王煜全说。

  2015年10月,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特别组织了一批EMBA,都是特别优秀的企业家和投资家,和王煜全一起飞去美国,专程考察优秀的科技创新企业,交流全球科技趋势。2016年1月,海银资本、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湛庐文化共同总结“积木式创新”发展的新书《全球风口——积木式创新与中国新机遇》也正式出版。

  在王煜全看来,只要有更多的投资人共同行动,更多中国企业家走出去行动,更多政府支持,中国就能抢到更多的变革红利。

  "中国终于有了一个百年难遇的,可以争夺全球创新的主导权的黄金时机,"王煜全认为,中国从政府到企业,都应该政府关注这个新变动,意识到先进生产力的转移,并团结起来抢占全球市场大势,不再是只做一个参与者,而是成为新的领导者。

  这是他的理想,不只是做投资人,还要做一个产业的协调人,推动一个大国的产业经济加速腾飞。

  遗憾的是,他发现,很多投资者与他的想法并不相同,他们只要求赚到钱,赚到快钱,他们更关注的,是有没有投中阿里巴巴或是百度,就像一个寄生者,而不是考虑有没有为产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他们即使走出去,也大抵都是在到硅谷盘恒,关注互联网的"模式创新",而不是走出去发现那些潜力更大的前沿科技。

  对此,王煜全有一个朴素的执念,当大家看到海银投资的这些科技公司,与中国制造结合,能焕发出熠熠光彩,带来巨大回报之后,他们应该会改变他们的想法。

  这件事,他正在做,还在路上。

【环球财经网-www.do1news.com
最新文章
资讯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