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生活消费 > 教育 >

俞敏洪:大学生的就业心态

2018-06-19 14:14 来源: 中国大学教育 
摘要: 一个人要找到好工作由两个要素组成:过硬的专业知识加上综合素质。 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大学生的就业心态。当初我自己大学毕业的时候,国家包分配,所以我不需要就业心态,国家

  一个人要找到好工作由两个要素组成:过硬的专业知识加上综合素质。

  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大学生的就业心态。当初我自己大学毕业的时候,国家包分配,所以我不需要就业心态,国家指向哪儿我就走向哪儿。当初国家没有把我分到西藏去,把我留在了北京大学,所以有了今天的我。如果国家把我分到了西藏,我现在应该是某个西藏大学的教授。现在国家不告诉你到哪儿去,你自己怎么活由你自己来决定,这是另外一种状态。

  目前的形势是,中国的就业,尤其是大学生的就业情况非常不乐观。不乐观的原因是,中国在大学扩招的前提之下,并没有为大学生的就业市场做好准备。扩招的目的是想让中国大学生的数量多一点,中国社会的整体文化素质高一些,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大学生毕业以后的就业市场没有准备好。如果说农民在土地上呆一辈子还有一点土地可种,工人阶级已经习惯了在机器跟前劳作,那么大学生一毕业就没有相应的工作则有些麻烦。中国大学应届毕业生的人数每年都以20%递增,2006年的数据显示当年大学毕业生有413万人,同比增加了22%。根据测算,这些人当中有几十万左右毕业时有可能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工作对于一个大学毕业生来说是非常痛苦的,因为他们上大学已经花了很多钱,父母非常辛苦,因此毕业出来找份工作是人生中最重要最紧迫的事情之一。但是由于中国大市场没有做好准备,这个问题就不仅仅是大学生的工作能力问题,也不仅仅是有没有工作经验的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市场没有办法一下子吞吐这么多大学生的问题。当初我们毕业的时候,是不愁找不到工作的,因为当时大学生是稀有动物。如今大学生遍地开花,这本是一件好事,大学生人数众多,国民整体素质也就相应提高了;但大学毕业找不到工作这件事落到任何一个大学生身上,都是让人非常难受的事情。尽管社会在这方面建立了各种各样的就业中心,而且民间也在积极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但实际上大学生供大于求的现象已经很普遍了。

  从教育形式来说,中国的大学教育依然没有从惯性思维中摆脱出来,这种惯性思维就是所谓进大学只是学知识,进了大学,大学四年可以轻松度过。而大量的大学教授本身并没有在社会上工作的经验,没有受过职业训练,不少都是从大学走向大学,从普通老师变成教授,甚至包括工商管理学院的教授,有大部分都没有任何管理经验,或者自己去经营过企业,就这样从理论走向了理论。尽管学校扩招了很多学生,尽管学校和教授同时意识到了大学生未来的就业非常重要,但教学内容本身跟就业依然是严重脱节的。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比如很多大学的英语系,教了学生很多诗歌散文,但实用英语教得很少,这样学生毕业后就和应用脱节了。我不反对学诗歌散文,只是认为加强实用教育也很重要。

  很少有大学老师在学生上大学的第一天就告诉大家:同学们,你们上大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使自己生存得更好,而使你生存得更好的唯一办法,就是你毕业的时候要找到一份好工作。如果你要找到一份好工作,你在大学要学的东西是一、二、三、四、五……没有多少老师对于学生未来的就业是真正关心的,只关心学生是否在学他教的东西,告诉学生这个东西背出来多么重要,那个原理背出来多么重要,考试多么重要,而考试本身又是跟现实脱节的,这样一来,整个教育的方针是有问题的。这个方针的问题还体现在对大学生心态的培养上面,使很多大学生在毕业之前并没有做好工作的准备,很多学生到三四年级时突然醒悟过来,发现自己找不到工作,然后就惊慌失措不知如何是好。考研人数的急剧上升,实际上是这种现象的一种结果。我问过不少考研的学生,为什么考研,他们的理由非常简单:反正到社会上也是晃荡,不知道自己干什么,所以干脆就考个研究生,晃荡三年再说,也许三年之后就晃荡出个感觉来了!但是如果是因为找不到工作而上研究生,对所学的专业并不是很感兴趣,而中国的研究生学习相对来说又比较松散,结果是很多人研究生三年过得比本科四年还要糟糕,造成研究生毕业之后人才就业出口更加狭窄和拥挤。现在研究生和大学本科生的同时扩招导致的结果是:在两到三年以后,研究生将会和大学生拼命抢夺就业市场,而且从高端不断往低端走,造成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如果每年有几十万学生找不到工作,几年下来就积累到了几百万,几百万学生找不到工作,又没有回到农村和工厂去干活的心态,社会问题就会出现,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就会很明显。我一直把职业之路分成三个步骤,这三个步骤叫就业、职业和事业。有一件事我们千万不能做,就是失业。对于很多学生来说,谈事业目前离你们还太远,真正要谈的是失业的问题。要想不失业就要从就业做起。

  什么叫就业?我下了一个定义,就是找一份工作,不管你喜欢不喜欢干,你能干上这份工作,就可以赚钱,不至于再花父母的钱,这就叫就业。22岁以前父母给你经济资助帮助你完成大学教育,如果说这是父母的应尽之职,那么到了22岁以后,大学毕业了,不管你是读书上研究生,还是工作,如果再多花父母一分钱都是不应该的。人就像动物一样,到了一定的时候,必须要出去养活自己。从来没有听说哪一种动物带着小动物过一辈子的,小动物迟早必须出去自己觅食。我看过一部电视片,老鹰看到小鹰会飞的那一刻就再也不会去理睬那只小鹰了,一定要让它飞出去。中国的父母在这方面做得远远不够。有钱的父母更加糟糕,孩子找不到工作,那就算了,继续给他钱吧!结果孩子的独立生存能力和奋斗能力越来越差,父母不知不觉剥夺了孩子们成长的权利,使孩子们渐渐失去成长的可能性,导致他们一辈子长不大,一辈子没出息,一辈子窝囊。如果一个人25岁左右还有依赖父母的心态,这种心态是几乎一辈子都摆脱不掉的。像我们那一代人就要好一些,因为我们从小就干苦活,从小就必须劳动、帮父母干活,所以大学一毕业我唯一能想到的不是自己的理想,不是自己的梦想,而是赶快干活,至少可以自己赚钱养活自己。所以对一个大学生来说,22岁是一个分界线,把自己跟原来的一切依赖关系全部割断,自己走进社会经受风雨。

  有同学问我,说我22岁以后读研究生确实还需要钱,但我读研究生是为了自己以后更有价值,那怎么办?假如你真要上研究生,真要花钱出国读书,有没有可能向父母写一个借条,并且以同期银行利息来计算需要向父母归还的钱的数目。这样你就有了一种紧迫感,这个紧迫感就是:我未来必须找到更好的工作,这样才能把父母的钱还上。

  对于到新东方应聘的大学生,我常问他想干什么工作。有的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有很高远的规划,说想从事那些责任重大、报酬丰厚的工作,然而这样的想法对于一个没有工作经验的大学生来说,是不太容易被企业接受的。另外一种情况就是,这些应聘的大学生开出来的期望工资让招聘人员感觉难以接受。当然,有些大学生毕业以后就能拿到上万块钱,但也有只能拿到千把块钱的,我从来不认为一个毕业的时候只能拿到千把块钱的人,一辈子都赶不上那个拿上万块钱的人,因为后续的爆发力以及工作态度会决定未来的发展和收入。撇开工资不说,我再谈谈就业心态。有的时候我会故意考验大学生,他说我能干这个能干那个,我问你对新东方了解不了解,他说了解,了解很多新东方的事情。那我就说现在你想做的工作暂时没有,但是新东方也有一些工作你可以干,比如卫生间没人打扫,你愿意不愿意暂时先打扫。如果你真看好新东方,从打扫卫生起步也是可以的。一般的学生对我开的这个玩笑是不会接受的,但是实际上他要是接受了,至少给我一个感觉,这个人将来也许能成大事。一个能够放下自己身价的人,通常将来能够走得更高,因为心态决定了结果。

  大学生一进入社会就能找到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并且能够拿到一份很好的薪水做下去,这样的机会确实不多。进入某个领域的敲门砖,通常是选定一家单位以后,从单位的最基层工作干起,并且以自己的敬业和成绩来证明自己在这个领域的发展前途,证明自己对这个机构的喜欢,使自己在这个机构中能够逐步上升。总而言之,就业就是找一份工作而已,特别简单,像我当初做的一样。大学毕业时我留在北大当老师,可之前我从来没有想过我能够当老师,因为毕业时我很想离开北大出去工作,之所以留在北大当老师完全是因为当时国家分配体制所致,学校留我下来是因为当时北京大学的公共英语教学师资非常缺乏。当时我知道我是丢不起这个工作的,因为如果我拒绝分配,户口就会打回原籍,打回原籍就意味着我要回到农村,那我还上大学干什么呢。

  从不会当老师到会当老师,我抱着一点点的敬业精神,抱着一定要努力的信念,一点点学,到一年多以后我喜欢上了当老师。最初我从来没有想过一辈子当老师,我想当老师只是一个过渡,最后我总是要出国深造或者转到别的行业去。但两年以后,我决定把老师当做自己一辈子的职业。这就转到了我下面要讲的第二步:从就业转向职业境界。

  所谓的职业和就业的区别是:就业可以是临时工作,能使自己活下去的临时工作,它和你的未来发展方向,可以相关也可以不相关,从事这样的工作就叫做就业。职业就不一样了,职业就是你选择的这个行业你打算干它一辈子,这就是职业。比如我下定决心一辈子不离开讲台,下定决心以后从来就没有变过,包括现在做新东方,我依然是以一个老师的身份出现,我依然在给学生上课。很多时候我有很多机会可以做别的行业,比做新东方赚更多的钱,但我从来没有想过改行,因为我觉得做那些东西跟我做老师没有关系,所以我后来的整个事业都是围绕着我的职业展开的。

  从职业开始,可以慢慢进入事业境界。我把事业定义为职业的对外扩展和延伸。比如我是当老师的,后来开培训学校,就成了我的事业;有的人是当会计的,最后开了会计事务所就是事业;律师开了律师事务所也是事业。事业和职业的关系是:就算你事业做失败了,你依然能够回到你的职业上去。对于我来说,我对自己的职业定向是一个英语老师,所以即使现在新东方没有了,我回到老师的位置上,也会相当轻松相当容易,对我来说也一点都不丢面子。为什么呢?本来就没有新东方,因此就算现在新东方没有了,我也没丢什么东西。所以,我觉得以职业为一个中心点,再来扩展事业,是一条很好的路。

  我通常不鼓励大学生在本科的时候就开始创业,除非你的创业不用花太多的钱,或者有别人不可模仿的专利。因为创业的背后总有创业者的一个信念,就是我想成功。但是根据统计数据,大学生没有工作经验,没有和社会打交道的能力,直接创业成功的比例相当低,估计有5%创业的企业能够生存下来,能真正做成大器的1%都不到。所以我比较主张大学生在能学到经验的机构工作上几年,使自己的个性和人际交往能力更加成熟,使自己的技术更加娴熟,再去创业,成功的比例可能就高一点。常常有人问我创业的问题,我的创业是在北大毕业后工作了七年的基础之上,并且北大出来以后还为别的培训机构工作了两年之后才有了新东方。当然,每个人的领域不一样,情况也就有所不同。比如对于IT人员,有了一个好的想法之后,如果你不去实施的话,可能就被别人抢先实施了。这个时候也许创业的机会或者说时机需要抓得更准一点才好。但是如果你想要稳妥地做一点自己的事情,积累经验是更重要的。

  从大学生的就业或者大学生毕业以后找工作的心态来说,我觉得主要有几个阶段需要引起大家的重视。第一是准备阶段,是指进了大学以后的前两年。由于学生高考太辛苦,让人变成了非人状态,所以在大学的一二年级,应该把自己还原成轻松状态。大学一二年级,你在把功课学得比较好的情况下,尽可能生活得轻松一点,把知识学得广泛一点,这是一个综合素质的准备阶段。真正的就业准备从大学三年级开始。三年级和四年级这两年要做几件事情,才能使大学毕业以后找工作相对比较顺利:第一件事是从大学三年级起就应该搞清楚,我毕业以后找工作主要是什么方向。第二,就是增加通用技能的准备。所谓通用技能,就是指英语、电脑操作等技能,这是你到任何一个单位去工作都必须要用到的技能。第三个就是实践经验。我一直告诉大学生,工作要有经验的积累。美国大学生上大学期间一定要出去实践,而且不一定要拿工资。你如果到新东方来,即使管理一个月的教室也算是工作经验,至少你知道了工作是怎么回事。更重要的是,如果你真的干得很好,你走的时候老板给你写一封推荐信,对你未来找工作一定是有好处的。通过企业老板的推荐就业将变成大学生找工作的一条重要渠道,因为中国是一个整体上缺失诚信的社会,因此它需要一个诚信系统,这个诚信系统就靠人与人之间熟悉之后的互相信赖。所以第三条是一定要的,就是在大学三四年级两个寒假、两个暑假一定要去找工作实习。

  最后一点就是,在大学三四年级要准备好与人打交道的心态。与人打交道就从你的同学做起。与人打交道是非常重要的,我把它叫做分享心态。中国的独生子女比较自私,什么东西都要独享,跟别人从感情上到物质上的平等交往能力比较缺乏。我举一个例子告诉你什么叫平等交往和分享心态,也许可以为你带来一辈子的好处,因为我从小到大就是按照这条原则来做事情的,我把它比喻成苹果心态。如果你有六个苹果,你有两个选择:一个选择是到树林里去全部吃完以后再回到宿舍,别人谁也不知道你有六个苹果,你自己也拥有了全部的六个苹果。表面上你全部得到了,但是实际上你失去了用六个苹果跟别人去交换无穷无尽的资源的可能性。另外一种做法是你自己吃一个,把另外五个苹果带回宿舍,分给你宿舍里的五个同学,你得到的结果完全不一样。表面上你失去了五个苹果,实际上你得到了五个同学的认可,得到了五个同学的好感,你们开始了感情交往,开始了互相帮助,最后的结果是你换回来的无形资源,比你五个苹果的有形价值要大出不知多少倍!这就是整体上的社会交往原则,你记住这个原则将无往而不胜:在大学跟同学分享,到了单位跟人分享,创业成功后跟合作伙伴分享,你就成了最受欢迎的人,扩大了自己的朋友圈,而这些朋友是无价之宝。

  最后我做一个总结,一个人要找到好工作由两个要素组成:过硬的专业知识加上综合素质。从综合素质来说,我讲五点素质在我心目中的排位。如果你到我这里来工作,在专业知识过硬的前提下,五种素质的排位是:第一,诚恳和诚信。也就说你这个人看上去是可靠的,同时行动上必须也是可靠的。第二,要踏实。诚恳和诚信不意味着踏实,我发现很多诚恳、有诚信的大学生最后很浮躁。浮躁就会有问题,你一浮躁,重任就不会交到你的手里。第三是沟通能力。我发现很多人很有才能,但是一到办公室以后就把办公室弄得乌烟瘴气,原因是他们缺乏沟通能力,还瞧不起人。第四是创新能力。你能够提出新思想、新主意,让大家感觉到你想到的东西别人还没有想到,同时别人觉得你想到的东西有价值,那么你的位置就会上升。最后一种素质是无私。为什么无私放在最后,是因为我觉得每个人都有私心,关键是要把私心限制在大家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同时最好通过利他的方式表现出来。如果把这几点时刻放在头脑中,我觉得你不仅会成功就业,你未来的事业也会勇往直前,没有不成功的道理。

  作者:俞敏洪,来源:《挺立在孤独、失败与屈辱的废墟上》,群言出版社2008年版

【环球财经网-www.do1news.com
最新文章
资讯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