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环球资讯 > 旅游 >

水井坊:距ST一步之遥?

2014-09-26 15:15 来源:  
摘要: 继2013年巨亏1.54亿后,水井坊宣布今年第一季度再亏8500万,并预计今年亏损面积将放大至3亿,按照《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规定,届时,水井坊将成为中国白酒行业第一家ST公

  如果今年亏损3亿,昔日白酒明星企业— ,将成为中国白酒行业的第一家ST公司。一度“逆袭”行业老大茅台 、的水井坊,不仅没有顺利成长,反而成了行业的落跑者。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品牌上存在“伪高端”嫌疑,在产品体系上过于单薄,在渠道上忽视经销商利益,在团队管理上缺乏稳定。

  被全球最大酒企帝亚吉欧收购的中国白酒上市公司—水井坊,并没有成长为像茅台那样的公司,反而成为行业的掉队者。继2013年巨亏1.54亿后,水井坊宣布今年第一季度再亏8500万,并预计今年亏损面积将放大至3亿,按照《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规定,届时,水井坊将成为中国白酒行业第一家ST公司。

  曾经依靠高价酒的超高端定位,一度“逆袭”茅台、五粮液两个行业老大的水井坊,何以转瞬间成了落跑者?究竟是时下的行业问题,还是自己的战略与管理不善所致?

  前世今生

  先研究一下水井坊的渊源。

  白酒品牌要在中国市场具备吸引力,最重要的是历史名片。水井坊有两个值得骄傲的基因:一是坐拥600多年历史的中国白酒第一坊遗址;二是脱胎于中国八大名酒的四川全兴大曲。因此,2000年由四川全兴集团推出的水井坊品牌,一出世就可谓根正苗红。

  当时第一款水井坊,以雄狮水晶瓶的外形、中国高尚生活元素的品牌主张,以及文化复兴为主题的诉求,加之锚定茅台、五粮液的600元超高端定价,到2003年销售就超过10个亿。

  水井坊的出现,给当时的中国白酒行业打了一针鸡血。此前,中国白酒行业以品牌出身形成严密的格局与价格带分布,整体呈金字塔型:塔尖由茅台、五粮液牢牢把控;二线名酒是剑南春、国窖1573、梦之蓝等;区域强势品牌与地方割据品牌处于塔基。而水井坊的横空出现,一度被认为是动了茅台和五粮液控制的塔尖层。

  除了依靠纯正的历史基因之外,水井坊当时的成功实际还依托了市场背景。它正是抓住了初经济市场化的机会,尤其是在政商务消费规模增长的背景下,通过超高端的定位,持续拉动了高端消费群体的关注和体验,实现品牌与业绩的双丰收。

  但是,水井坊的神话很快出现了新的续集,而且一幕比一幕“精彩”。先是在2002年,作价6亿由国有企业变身为民营企业,后在2007~2013年,被帝亚吉欧合计出资30亿,完成了民企向外资企业的转换。由此,一个中国历史名酒被洋酒企业掌控。也正是被帝亚吉欧正式完成鲸吞的2013年,水井坊出现了上市以来的第一次巨亏,与此同时,中方董事长和260余名管理干部和销售主力集体出走。

  问题不会无缘无故产生,从品牌、产品、渠道、团队等四个维度,对应今天水井坊的尴尬局面,并非偶然。

  “伪高端”之疑

  水井坊的品牌价值真能盖过茅台、五粮液吗?其产品结构和定位真的准确吗?

  先看品牌。水井坊的异军突起,并不是依靠全兴大曲的优势,而是向大众诉说了它和一座被发现的600多年历史的白酒作坊遗址的关联,正是靠这个神话,让水井坊在短时间成功逆袭茅台、五粮液,并一度赶超剑南春、国窖1573、梦之蓝等对手。随着时间推移,这个宣称600年的白酒作坊遗址并没有给水井坊带来品牌助推,因为水井坊的本质是一个2000年才冒出的新白酒品牌,和所谓的“600年历史”其实是断代的,水井坊本质上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继承者,其也无法拿出这600年历史上和它有关的每一笔档案。相比茅台、五粮液,水井坊更像是一个“伪高端”的白酒。

  再看产品。水井坊产品体系过于单薄。根据2013年财报显示,水井坊中高档酒对比低档酒的营收约9:1,分别为4.28亿元和5000万元。可见,公司收入大半依赖高端产品,因此产品结构风险极大,一旦高端产品遇冷,其低端产品根本无法缓冲业绩压力。那么,为什么水井坊的低端产品不能给公司提供业绩?这是因为推出时间太短,公司直到2012年年底才推出一款“天号陈”,价位定格200~500元,后来也陆续推出延至百元附近的产品,但市场培育期至少需要3~5年。

  除此,水井坊高端产品价格灵活性不足。受政策影响,高端白酒市场压缩,茅台、五粮液价格尚难维系,水井坊虽有调整,却号称“不超越五粮液,但要紧跟五粮液”,仍坚持699元的价格高位。该价格十分尴尬,中国高端白酒讲究“随行就市”,这与国外“价格即品牌”的稳态定位有很大不同。

  渠道守旧

  渠道是酒企的收入来源,选择什么样的渠道,如何关切渠道利益,水井坊乏善可陈。

  首先,渠道招商方面,水井坊使用的招式就是“品牌招商式”,认为顶着“600年历史”的光环,就应该吸收中国最优质的经销商,殊不知,这些规模经销商本身还经销茅台、五粮液及剑南春等。和这些名酒相比,水井坊的市场成熟度还远远不够,因此让他们推销水井坊,除非能给予更大的利润回报,否则再好的酒,他们也不会尽力行销。水井坊从一开始就没有想过自己建立营销体系,而是希望靠现成的这些社会资源来消化其产品。

  其次,“天号陈”系列在入市推广时,水井坊选择的策略是大商超体系的终端建设。这种“快消品”的打法就像是“攻城战”,市场推进极为吃力。试想,作为“即饮型消费”的白酒,谁会去商超尝试一款新品?行业内最好的培育型渠道就是餐饮与团购,这会事倍功半。

  再有,在行业下行时,对经销商支持不力。在行情不好的时候,厂家在品牌、产品、渠道、投入上适当利益倾斜,本应该配合商家共度难关,但是,水井坊却缺乏“温情管理”和利益顾及,导致大批经销商反水退出。

  最后,行销模式不能与时俱进。电商渠道方面,水井坊迟迟不见大的举动,而如果能开辟两条战线,水井坊酒就能增加新的营收,但管理层一直抱着传统思维不变,反观竞争对手却在大举走向网销。

  管理层动荡

  过去10年,水井坊在资本层面动作频频,导致公司没有一个系统和稳定的管理团队。

  在2007~2013年中,通过先后四次增持,帝亚吉欧全面掌控了水井坊,这一过程中起码有三个管理失误:一是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西不平衡,日前,最后的一名中方董事已经辞职,使得水井坊的董事会除了3名独立董事外,其余5名董事全部为外籍人士。二是职业经理人对中国白酒行业水土不服,高层管理人员频繁变动。前任董事长柯明斯刚刚辞职不久,如今的董事长兼总经理大米(James Michael Rice)也从未涉足中国白酒行业。在闭塞而个性的白酒行业,一个上市公司的操盘者没有行业成长经历,很难令人对其未来抱有信心。三是中层队伍的稳定问题,水井坊“全兴”系的高级营销管理人员几乎流失殆尽,而且正在加速,仅过去一年时间,就有260多名销售和管理人员出走。然而更重要的是,随着中方管理人员的集体流失,帝亚吉欧的“老外”管理者已经失去了向中方人员学习如何做中国白酒的机会。

  绝迹重生?

  内外交困之下,水井坊的“老外”管理者释放的信号是坚持高端品牌定位,努力布局中低端市场,同时借鉴快消品对白酒行业进行市场化改造。对此,存在三疑?

  第一,定位上,目前的水井坊高端产品零售指导价699元,相比市场实际售价600元左右的的五粮液而言,定价太高。另外,水井坊削减了今年品牌投入预算,想要价格与市场兼得恐怕很难。

  第二,产品架构上,水井坊最近提出要继续丰富100~300元之间的产品,完成产品价格带上的全布局。但中低端产品市场基础薄弱,品牌尚待培育。目前以类快消品的市场操作模式,围绕商超等零售终端进行推广促销,投入大,见效很慢,前路漫漫。

  第三,营销渠道上,水井坊提出,要在全国重点市场组建销售队伍实施直销模式,尽管勇气可嘉,不过在成本费用和区域市场复杂的市场格局面前,挑战可想而知。在目前国内白酒行业,针对中高端白酒品牌的直销运作尚未有企业成功过。

  纵观水井坊一路沉沦,关于未来,要么真能重生,要么就走上很多被外资收购的中国消费品的同样命运—雪藏,并从此“后会无期”。

 

(责任编辑:DF050)

【环球财经网-www.do1news.com
最新文章
资讯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