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环球资讯 > 旅游 >

“冷水团”:元凶还是幌子?

2014-11-08 07:36 来源:  
摘要: 10月30日,停牌多日的“渔业第一股”獐子岛突然发布公告称,受几十年一遇的天灾影响,其在2011年和部分2012年底播的105.64万亩虾夷扇贝几近绝产。一个很多人之前都从未听闻的“北黄
4天来晨报记者穿梭在大连、獐子岛与耗子岛间寻找真相。

  4天来晨报记者穿梭在大连、与耗子岛间寻找真相。

  “扇贝们”从未想到过,顶着“烧烤摊美食”的头衔,如今竟会以这样一种方式为人所熟知。10月30日,停牌多日的“渔业第一股”獐子岛突然发布公告称,受几十年一遇的天灾影响,其在2011年和部分2012年底播的105.64万亩虾夷扇贝几近绝产。一个很多人之前都从未听闻的“北黄海冷水团”竟造成其今年前三季巨亏8.12亿元,一时间舆论哗然。甚至有人怀疑,獐子岛可能当初根本没投那么多苗,所谓的“冷水团”只是个幌子。

  是全部受灾,还是个别受灾?

  “扇贝去哪儿了”的调侃和质疑声中,10月31日上午9点30分,獐子岛集团召开了“海洋牧场灾情说明会”。然而,灾情说明会对“冷水团”的解释,却在之后引发了更多的争议。

  在回答此次冷水团异动是否仅有獐子岛受灾时,獐子岛大股东代表、獐子岛镇党委书记石敬信表示,“长海县全部遭遇了。”

  记者调查发现,獐子岛周边其他区域的养殖企业或个人并未出现大规模绝收或减产。同属长海县管辖的海洋岛位于獐子岛东侧,距离 76海里,无论是陆地面积、海域面积还是海域纬度,均与獐子岛相仿,同样是虾夷扇贝的重要养殖基地。

  11月6日,记者从当地政府获得了大连海洋岛水产集团有限公司负责生产的王姓负责人的电话,但致电时对方说了句“打错了”便匆匆挂断。公司总机的接线员透露,目前公司上下已下禁令,不得谈及此次事件。在记者再三追问今年产量情况后,该工作人员表示“与往年相比,并没有出现减产”。

  同处北黄海的一家从事贝类、参类海产品加工的企业负责人说,他的企业常年在这一区域收购海参、扇贝,但今年并没有听说有养殖企业或养殖户因“冷水团”遭受大的损失。即便是在獐子岛内,虾夷扇贝价格也稳定在33-35元/斤,摊贩称与往年同期相比“略有上涨”。

  扇贝没了,激进扩张惹的祸?

  在一些当地居民看来,过于激进的扩张,是獐子岛这次蒙受巨大损失的重要原因。

  据称,虾夷扇贝原产日本北海道地区,獐子岛的渔民起先将它像当地扇贝一样,用浮筏进行养殖。养殖过程中,一些扇贝苗从笼中逃离,落在浅海底部自然生长。渔民在潜水到海底捞海参、贝类时,意外发现这些遗落的扇贝比在浮筏中养殖的扇贝长势好,遂尝试通过底播将扇贝养在浅海处,果然收益更好,这才使底播技术逐渐推广。

  獐子岛集团董秘孙福君表示,獐子岛集团原来专注于岛周边的开发,水深在30米以内,后来开始向深海扩张,一开始是30米等深线,后来是40米等深线,这个过程中还比较顺利。2009年之后开始向40米、50米等深线拓展,这时候遇到了巨大困难。

  底播面积的增加,并未带来亩产的上升,反而使其呈现大幅波动,以至于当前的亩产尚不及2008年水平。公开资料显示,2007、2008年獐子岛集团虾夷扇贝亩产约为70公斤,2009年升至140公斤,2010年超过150公斤,2011年又下降至110公斤,2012年则低至45公斤左右,2013年亩产仍旧低于50公斤。与此同时,獐子岛的扩张也“急刹车”,2012、2013年深海底播面积分别骤降至16万亩、12万亩。

  “45米-50米深海的产量拉低了亩产平均数。”一名獐子岛集团员工告诉记者。他坦陈,之前对深海底播的相关研究并不成熟。这一点,也与獐子岛海洋牧场业务群执行总裁、技术中心总监梁峻的说法相符。他表示,公司很早就已经发现了深海底播的风险。如何解决深海开发容量、扇贝生长适应等问题,亟待进一步研究。因而2012年之后,公司已经进行了调整,放慢了深海底播的节奏。

  獐子岛为何在技术尚未成熟的前提下,仓促决定扩张?一名知情人表示,原因就在于竞争。2008年,獐子岛获取了海洋岛20万亩海域使用权,但除了海域使用费之外,海洋岛还提出獐子岛必须拉动当地的扇贝苗养殖。在獐子岛的扶持下,海洋岛的扇贝养殖迅速发展起来,目前已经发展到200多万亩,去年还准备IPO。在此竞争压力下,獐子岛选择了扩张。

  “扩张的方向是没有问题的,但我们承认,扩张的节奏确实受到了影响。”孙福君表示。30米以下海域与50米海域相比,水深、光照、叶绿素都不一样,同时新海域需要时间去磨合,这些都是造成虾夷扇贝亩产下降的重要因素。

(责任编辑:DF145)

【环球财经网-www.do1news.com
最新文章
资讯图片
返回顶部